一整天都很难受,觉得一定要写点东西:一大早接到英国朋友David去世的消息。突然、很突然。生活好像就是这样,在人生的前半段,会不断的被给予形成你现在装有你生活的的盲盒,当你打开的时候,大部分是我们没有感觉的日常,一部分是会给你严重的挫败感的打击,一部分能给你温暖的小小细节,更少部分是会给你大大的惊喜的体验……;我们因着这简单的日常而成长、因着这挫败而节制、因着这温暖而努力,因着这惊喜而对未来充满向往……
2005年春天,我去英国格拉斯哥时遇见David。David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白种老人,那年六十五岁,退休五年,退休前是苏格兰电厂的职工。满脸的络腮胡子,喜欢徒步,喜欢中国,为人简单、和善。他的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住在格拉斯科大学附近,他会经常去校园和中国留学生聊天,邀请中国留学生到他家里居住,不收房费;但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今后你回国以后,他会与你联系,到你所在的城市来游玩。他家的墙上有一个中国地图,他会在地图上他去过的每个地方贴一个小红点。我印象中小红点已遍布中国。他还会经常召集留学生在他家里聚会。每个留学生可以自备一份食品带来放在他家客厅的长桌上共享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他2005年开始坚持给我寄或托人带杂志town& country pianning给我,town& country pianning是他所在社区教堂发放的杂志。他那时刚刚再次结婚,搬进一座一所新房子。他的前任妻子因病去世,再任妻子的丈夫也是。他和新结婚的妻子刚买下一套四室两厅的洋房,据说不贵。我后来去格拉斯哥城市图书馆查阅,才知道因为格拉斯哥城市人口三十年来下降得很厉害,公共设施大量过剩,那住房是一个医院改造的,所以不贵。 David夫妇腾出自己的主卧室给我们三个人居住,还为我们五岁的孩子准备了一整套足足有上千片的乐高玩具。我们在一起住了三个月,每日朝夕相处却尽量互不影响,各行其事。他的妻子安娜贝尔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全新的床上用品,棉被竟然不套被套,后来我才知道当我们离开时,这些东西会被直接扔掉,因为我在楼前垃圾堆前看见经常有类似物品。我印象最深的是David经常会一个人出去徒步;安娜贝尔则在家招待朋友。
现在想起来,David是一个简单而好奇心很重的老人:我记得有一次他问我每次在车上给孩子讲的是什么故事?我告诉他是自己编的,他显得十分的惊喜;有一次他来中国,看见我买书开发票就很奇怪地问原因,听我解释之后,他恍然大悟地说:哦,原来是这样。我至今记得他那种惊讶的表情,但却不会再评论,或者与我讨论。他第一次来中国曾要求我带他去教堂,到了教堂之后,他接连不断的提了很多问题,因为我要很努力的帮他翻译,所以至今记忆犹新,那次他好像有不少评论和建议,我想因为他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吧;他一直努力的学习中文,虽然直到最近,他给我在微信上留言用的中文都不是很连贯的;我也知道他很希望我们能信上帝,每周会带我们去教堂,还送我圣经,但我印象中他从来没有说出来过;我们做的中国饭菜,他总是会很高兴的跟我们一起来吃,虽然每次吃的很少,面包牛肉干还是主食。还记得有一次他一个人沿着湘江风光带走了一整天,回来之后很兴奋的告诉我说长沙的年轻人很热情,会主动围上来和他进行英语交流。David后来来过长沙四次,每次住2~3天的时间。
2006年、2011年、2017年和2019年,因为他在中国的朋友众多,每次过来都会走至少四五个城市,每个城市都有人接送。但是他也尽量的不麻烦别人,对游览、住宿、饮食极少提要求,虽然我们其实都很清楚,他是希望能住在我们的家里,象家人一样生活。印象很深的有一次和我们一起去张家界旅游的时候,因为是分开住的,我们忘记告诉他棉被是收在柜子里的,他可能语言又不是很通,第二天早上起来他才告诉我们,他没有找到被子,竟然合衣将就睡了一夜。我记得他2017年来时,因为陪读我们租住在孩子高中学校附近,房间很小,因此安排他住在宾馆里面,一大早我们去宾馆接他到家中一起吃早餐,我记得他看见我做的丰盛的早餐的时候很开心,他很乐意在家里吃饭。他进门学我们换鞋,但是他穿的都是徒步的专用户外鞋,穿脱很麻烦,他就单膝跪在地上解鞋带,那时他70多岁,还很敏捷。他喜欢徒步,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爬山,我想他应该是特别的欣赏大自然吧,在英国的时候,他也经常带我们出去爬山。我们爬山的时候一般都不说话,大家安安心心的在无人的山丘上不停地走着,纯粹是在和天地进行交流的感觉。
现在想起来,他真是一个很简单、很温暖、很实在的普通老头,但给我的惊喜却是十分长久而影响重大的。如今这一部分失去,霎那间会觉得空虚、会不知所措,会感觉到自己的不完整。可是仔细一想,这是人生常态:到了人生的下半段,被给与东西的会被取回,一路聚拢的人会渐渐散去。据说没有人喜欢孤独,没有人喜欢疼痛,但当这一切是必须的,是否喜欢就根本不需要考虑了。我不知道我们死后去的世界是不是还能够相通,我们还能不能够遇上,但是我今生遇见他,因此也知道除家里人以外,另外一个与我完全不同文化、生存环境下的我所向往的“人”的生活。
Yanny
2021.10.11